孔莉:以舞为炬,15载点亮万千少年艺术人生

在济宁的晨光里,总有一束身影格外动人——天还未亮,孔莉就已站在天艺舞蹈素质艺术学校的练功房里,指尖划过镜面,仔细检查地板的防滑程度,调整把杆的高度,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教学标准。这个习惯,她坚持了15年。从2009年在济宁创办第一家舞蹈校区,到如今拥有7大校区、30余名高等级专业教师、累计培养近万名学员,这位手握WDC世界舞蹈总会国际级裁判、联合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国际级评审认证的舞者,用20余年的舞蹈情怀与教育坚守,在济宁的艺术教育版图上,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。
一、与舞结缘:从“追光者”到“造光人”
孔莉与舞蹈的故事,要从童年的一次偶然说起。上小学时,学校组织文艺汇演,看着舞台上穿着舞鞋、伴着音乐旋转的学姐,她的眼睛瞬间亮了。“那时候觉得,会跳舞的人好像会发光。”孔莉回忆道,从那天起,“学舞蹈”成了她心里最坚定的念头。
为了实现这个梦想,她付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努力。每天放学后,别的孩子在玩耍时,她却在自家小院里对着镜子练习压腿、下腰;周末别的孩子赖床时,她早已背着舞包赶往培训班。即便在寒冬,练功房的窗户透着冷风,她的额头上也总是布满汗珠。“那时候不懂什么叫累,只知道多练一会儿,就能离舞台更近一点。”这份执着,让她在中学时就脱颖而出,成为学校文艺队的核心成员,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文艺比赛,捧回了一个个奖杯。
高中毕业后,孔莉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舞蹈专业院校,系统学习舞蹈理论与技巧。在大学的四年里,她像一块海绵,疯狂吸收着专业知识——白天跟着老师练习古典舞的身韵、现代舞的爆发力,晚上在图书馆查阅舞蹈教育相关的书籍,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。“那时候我就发现,比起自己跳舞,我更享受教别人跳舞的过程。”孔莉说,一次专业课上,老师让她带领低年级同学练习基本功,当看到原本僵硬的动作在自己的指导下变得流畅,看到同学们眼中的迷茫变成自信时,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舞蹈教育的意义。
大学毕业后,孔莉进入一家专业舞蹈团体,成为一名职业舞者。在舞台上,她跳过古典舞的婉约、拉丁舞的热情、现代舞的自由,曾斩获“亮点”WDC双人拉丁舞三连冠,还作为意大利皇家国际舞蹈RLDA的毕业学子,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过中国舞者的风采。但即便站在聚光灯下,她心里的“教育梦”始终没有熄灭。“每次演出结束,看到台下有孩子模仿我的动作,我就想,如果能给这些孩子专业的指导,或许能帮他们实现更多可能。”

2008年,孔莉回到济宁,发现当地的舞蹈培训市场大多以成人兴趣班为主,专业的少儿舞蹈教育机构寥寥无几。“很多家长想给孩子报舞蹈班,却找不到靠谱的地方;有些孩子有舞蹈天赋,却因为缺乏专业指导而被埋没。”这一发现,让她坚定了创办少儿舞蹈学校的想法。2009年,她携手全国国标舞示范选手孙凯老师,在济宁的一条小巷里,租下了一间不足百平方米的房间,挂起了“天艺舞蹈”的牌子。
最初的日子格外艰难。没有知名度,没有生源,孔莉就自己设计宣传单页,在学校、小区门口发放;为了让家长放心,她免费开设体验课,亲自上阵教学;为了节省开支,她既是校长,又是老师,还是保洁员——每天课后,她会自己打扫练功房,把镜子擦得一尘不染。“那时候最难忘的是第一次体验课,来了5个孩子,最后只有2个报名。”孔莉笑着说,即便如此,她也没有放弃,而是更加用心地对待这两个孩子,每天课后额外给他们加练,还自费给他们买舞鞋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两个月后,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表演了舞蹈,惊艳了全校师生。家长们口口相传,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“天艺舞蹈”。到2009年底,校区的学员已经超过50人。“看到孩子们的进步,听到家长的认可,我就知道,这条路走对了。”孔莉说,从“追光”的舞者,到“造光”的教育者,她的人生在那一刻,有了新的方向。
二、深耕教学:用专业与耐心搭建“成长阶梯”
“教育根植于爱”,这是孔莉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天艺舞蹈的办学理念。在她看来,舞蹈教育不是简单的“教动作”,而是要通过舞蹈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、表现力和审美能力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。
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孔莉在教学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。首先是师资团队的打造——天艺舞蹈的30余名教师,全部具备专业舞蹈院校学历,且都持有WDC、IDO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证书。“我招聘老师有三个标准:专业过硬、热爱孩子、愿意学习。”孔莉说,每年她都会拿出专项资金,送教师去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参加培训,还会邀请国际知名舞蹈教练来校区授课,让教师团队始终紧跟国际舞蹈教育的前沿理念。

在教学方法上,孔莉坚持“因材施教”。她要求教师在上课前,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、基础和学习目标,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。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,不敢表现自己,我们就会多给他们上台的机会;有的孩子柔韧性好,但爆发力不足,我们就会加强力量训练。”孔莉举例说,曾有一个叫小雨的孩子,刚来时很害羞,站在队伍里总是低着头,不敢抬头看镜子。为了帮小雨建立自信,老师在课堂上特意让她领跳简单的动作,课后还和她一起聊天,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。三个月后,小雨不仅能自信地完成独舞,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出。
为了让孩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,孔莉每年都会出资搭建高大上的演出舞台——从万达广场的露天舞台,到运河城的室内剧场,再到济宁大剧院的专业舞台,天艺舞蹈的孩子们每年都有10余场演出机会。“每次演出,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选服装、编动作,让他们成为舞台的主人。”孔莉说,2023年,天艺舞蹈在济宁大剧院举办“舞动未来”专场演出,120名孩子表演了15个节目,从策划、排练到演出,孩子们全程参与。演出结束后,很多家长说:“没想到我的孩子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,还表现得这么好!”

除了演出,比赛和考级也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“阶梯”。天艺舞蹈每年都会组织学员参加1-2次全国性的舞蹈比赛,以及1次专业考级。“比赛不是为了拿奖,而是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坚持,在挫折中学会成长;考级则是对孩子学习成果的检验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。”孔莉说,在2021年“青艺杯”体育舞蹈城市赛中,天艺舞蹈的学员们遭遇了强劲的对手,有几个孩子在初赛中就被淘汰了,当场哭了起来。孔莉没有安慰他们“没关系”,而是告诉他们:“哭可以,但哭完要想想,为什么会输?是动作不熟练,还是心态不好?找到问题,下次才能赢。”在她的鼓励下,这些孩子更加努力地练习,在第二年的比赛中,全部进入了决赛,其中3人还获得了冠军。
正是这种专业、耐心的教学,让天艺舞蹈的学员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:IDO CHINA 2017“智能杯”全国体育舞蹈精英赛第一名、2021年“青艺杯”体育舞蹈城市赛团体一等奖、2025“哇塞!舞王”全国巡回精英赛金银奖……每年全国大赛获奖率高达90%的成绩,不仅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,更是对孔莉教学理念的最好印证。
三、拓土开疆:从“一家校区”到“七大校区”的蝶变
2016年,是天艺舞蹈发展的关键一年。随着学员数量的不断增加,原本的校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,孔莉决定开设第二家校区——东闸校区。“当时很多人劝我,‘现在的校区已经很稳定了,没必要冒险’,但我觉得,既然有更多家长和孩子信任我们,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更好的学习环境。”

东闸校区的筹备过程,比孔莉想象的更复杂。选址、装修、招聘教师、宣传招生……每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。为了让校区的环境更适合孩子,她特意选用环保材料,在练功房里安装了隔音棉,还设置了家长休息区和图书角;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她从总校抽调了最优秀的教师,还对新招聘的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。“那时候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,白天在两个校区之间奔波,晚上还要整理教学计划。”孔莉说,即便再累,她也没有放松对细节的要求——校区的地板必须防滑,镜子必须平整,就连孩子们喝的水,她都要亲自尝一口,确保温度适宜。
东闸校区开业后,凭借优质的教学和良好的环境,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学员,不到半年,学员数量就突破了300人。这次成功,让孔莉更加坚定了“扩张”的决心。2017年,北湖校区开业;2019年,高新区校区开业;2021年,京杭校区、任城区校区开业;2023年,任城区、鱼台校区相继落地……截至2025年,天艺舞蹈已经在济宁及周边地区拥有6大校区,总教学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,成为济宁舞蹈教育领域的标杆品牌。

在扩张的过程中,孔莉始终坚持“统一标准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。“统一标准”是指所有校区的教学理念、师资培训、课程设置必须一致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;“因地制宜”则是指每个校区会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员需求,开设个性化的课程。比如,北湖校区靠近景区,就开设了“舞蹈+研学”的课程,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,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;曲阜校区则结合儒家文化,开设了“古典舞+国学”的课程,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2021年,孔莉还开启了“国际体育舞蹈少年代表队(任城队)”的选拔工作。当时正值疫情,线下选拔困难重重,她就带领团队采用“线上初选+线下复选”的方式,走进济宁20余所学校,选拔有舞蹈天赋的孩子。“那时候每天要跑3-4所学校,戴着口罩说话,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。”孔莉说,即便如此,她也没有放弃,因为她知道,这支代表队不仅是天艺舞蹈的骄傲,更是济宁的骄傲。经过半年的选拔和训练,代表队的20名学员在2022年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中,获得了3金5银7铜的好成绩,为济宁争光。
如今,走进天艺舞蹈的任何一个校区,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:练功房里,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;休息区里,家长们在阅读舞蹈教育相关的书籍;走廊上,挂满了孩子们的演出照片和获奖证书。“看到孩子们在这里快乐成长,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”孔莉说,从“一家校区”到“七大校区”,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,而是对“用舞蹈点亮孩子美丽人生”这一使命的践行。
四、大爱担当:让舞蹈教育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
在孔莉看来,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机构,不能只关注教学成绩,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用爱传递温暖。

2020年,疫情突如其来,济宁的线下培训机构全部停课。“当时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,我们也很着急。”孔莉说,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,她立刻组织教师团队开展线上教学。老师们没有线上教学的经验,她就亲自录制教学视频,教老师们如何调整镜头、如何与孩子互动;为了让孩子们能跟上进度,她要求老师每天在线答疑,还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免费提供平板电脑和流量。“那段时间,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家长的感谢信息,有的家长说,‘孩子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上网课,因为能看到老师和小伙伴’。”孔莉说,听到这些话,她更加坚信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连接。
除了线上教学,孔莉还组织师生开展抗疫捐款活动。她带头捐款1万元,教师团队和学员家长也纷纷响应,短短三天就筹集了5万元善款,全部捐给了济宁慈善总会。“疫情面前,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。”孔莉说,她还带领教师团队录制了抗疫舞蹈视频,通过社交媒体传播,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打气。
办学多年来,孔莉还一直坚持开展公益活动。每年重阳节,她都会带领师生走进敬老院,为老人们表演舞蹈,陪老人们聊天、包饺子;每年儿童节,她都会为社区的贫困家庭孩子免费开设舞蹈课,还为他们赠送舞鞋、舞服;2023年,她还发起了“舞蹈公益课堂进校园”活动,走进济宁10所乡村学校,为孩子们带去专业的舞蹈教学。

“记得有一个叫小宇的孩子,来自贫困家庭,第一次来上公益课时,穿着不合脚的鞋子,很自卑。”孔莉说,她看到后,立刻给小宇买了新的舞鞋和舞服,还安排老师重点关注他。经过一年的学习,小宇不仅舞蹈跳得好,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很多,还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担任了领舞。“小宇的妈妈特意来感谢我,说孩子现在自信多了,学习成绩也提高了。”孔莉说,这些温暖的瞬间,让她更加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。
如今的天艺舞蹈,早已超越了“培训机构”的定义:这里有外教授课的国际化视野,有输送优秀学员至北京舞蹈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各大舞蹈专业院校的实力,更有“用舞蹈传递温暖”的社会责任担当。孔莉说:“我希望天艺舞蹈不仅是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地方,更是他们感受爱、传递爱的地方。”
五、初心不改:以舞为媒,书写艺术教育的新篇章
从2009年到2025年,15年的时光,孔莉见证了天艺舞蹈的成长,也陪伴了近万名孩子的艺术之路。如今,她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——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校区,晚上最后一个离开;每周都会走进课堂,听老师讲课,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;每年都会参加国际舞蹈教育论坛,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。

“很多人问我,‘你已经成功了,为什么还这么拼?’”孔莉说,“因为我热爱舞蹈教育,看到孩子们的进步,我就觉得有无限的动力。”在她的办公室里,放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故事——“小雨,2018年入学,性格内向,2020年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银奖”“小宇,2023年参加公益课堂,2024年成为学校文艺队领舞”……这些文字,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,也承载着孔莉的教育初心。
对于天艺舞蹈的未来,孔莉有着清晰的规划:一方面,继续提升教学质量,加强与国际舞蹈教育机构的合作,引进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,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化的舞蹈教育;另一方面,扩大公益范围,开展“舞蹈扶贫”项目,为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舞蹈教育,让每个有舞蹈梦想的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“我希望天艺舞蹈能成为济宁的一张‘艺术名片’,让更多人通过舞蹈了解济宁、爱上济宁。”孔莉说,“我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,让他们走出济宁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,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者的风采。”
夕阳西下,济宁的天渐渐暗了下来,天艺舞蹈的练功房里却依然灯火通明。孔莉站在镜子前,看着孩子们认真练习的身影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15年的坚守,15年的付出,她用舞蹈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人生,也用热爱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华章。正如天艺舞蹈的校训“艺无止境,舞动未来”,孔莉的舞蹈教育之路,还有更长的路要走,还有更多的精彩要书写。
【作者简介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