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心映山河 赤忱写春秋
——一等功臣张东仓的家国长歌
盛建伟
一、战火淬炼:老山前线的血色勋章
1981年深秋,齐鲁大地的风裹挟着寒意,19岁的张东仓在乡亲们的送别声中踏上军列。列车轰隆南下,他胸前的大红花在寒风中猎猎作响,这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少年,怀揣着"保家卫国"的朴素理想,走进了67军199师597团二炮连侦察班。谁也没想到,四年后,他将在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,书写出震撼人心的战斗传奇。
老山,这个位于中越边境的高地,在1985年至1986年间成为战火淬炼英雄的熔炉。作为侦察班班长,张东仓带领战士们承担着为炮兵部队提供精准情报的重任。在潮湿闷热的猫耳洞,他和战友们忍受着蚊虫叮咬与蛇蝎侵扰,每天仅靠压缩饼干充饥,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。
1985年12月的一个雨夜,张东仓接到紧急任务:摸清敌军前沿火力部署。他带领三名战士,披着自制的伪装网,在齐腰深的泥水中匍匐前进。突然,探照灯的光束扫过,敌军的枪声瞬间撕裂夜空。张东仓迅速指挥战友分散隐蔽,自己则抱着测绘仪器向反方向狂奔。子弹擦着耳边飞过,在身后溅起泥浆,他顾不上擦去脸上的血污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"一定要把情报带回去!"
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1986年2月。张东仓带领侦察组深入敌后,在距离敌军阵地仅50米处潜伏三天三夜。当他们完成测绘准备撤离时,意外被敌军巡逻队发现。在敌军密集的火力压制下,张东仓腿部中弹,鲜血染红了迷彩裤。为保护随身携带的军用地图,他用身体死死压住文件袋,拖着伤腿爬行30多米,最终在弹尽粮绝之际,毅然跳下10多米高的悬崖。幸运的是,他被崖底的灌木拦住,又在战友冒死搜救下捡回一条命。这场战斗,张东仓荣立一等功,他所在的侦察班被授予集体一等功,116高地侦察所被中央军委命名为"优秀观察所"。
当战友们将他从担架上抬下来时,他缠着绷带的手仍紧紧攥着那份浸透鲜血的地图。在医院醒来的第一句话,他问的是:"地图...送到指挥部了吗?"这份用生命守护的情报,为我军炮兵部队提供了关键信息,有效压制了敌军火力,为战役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
二、岗位坚守:金融战线的钢铁卫士
1986年,带着六级伤残的身体,张东仓脱下军装,走进中国工商银行济南市长清县支行。从战场到银行,变的是工作环境,不变的是军人本色。在保卫科副科长岗位上,他主动承担起金库警卫和押运任务。无论是酷暑严寒,还是暴雨暴雪,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岗位,最后一个离开。
有一次执行押运任务途中,运钞车在盘山公路遭遇突发状况,轮胎爆胎,车辆失控。千钧一发之际,张东仓凭借在部队练就的应急能力,迅速指挥司机将车停靠在安全地带,随后冒雨警戒两个多小时,直到支援车辆到达。类似这样的危急时刻,在他上百次押运任务中数不胜数,但每一次,他都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,确保了国家财产的绝对安全。
为提升专业技能,张东仓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金融业务。在山东省金融保卫专业比武中,他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实操技能,一举夺得第三名。转战会计岗位后,他又以军人特有的韧劲,在半年内掌握了复杂的会计业务,被济南市工商银行评为"市级会计能手"。从武装押运到财务核算,他用实际行动证明:只要有军人的拼搏精神,在任何岗位都能发光发热。
在担任山东省分行总务部副主任期间,张东仓创新性地建立了安全保卫标准化流程,制定了12项应急预案,组织开展30余次实战演练,使分行安保工作水平大幅提升。同事们都说:"有老张在,我们心里就踏实。"
三、翰墨春秋:书画世界的拥军情怀
工作之余,张东仓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知名书画家。他自幼喜爱书法,在部队时就利用训练间隙临帖习字。退伍后,他拜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师,系统学习书画艺术。经过多年钻研,他的书法作品形成了刚劲有力、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。
20世纪90年代,张东仓创办书画院。与普通商业机构不同,他的书画院有一个特殊使命:安置伤残军人就业。在他的努力下,先后有20多名伤残战友在书画院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,有的从事书画创作,有的负责运营管理。张东仓手把手教他们书画技艺,耐心指导经营方法,帮助这些曾经的战友重燃生活信心。
书画院运营走上正轨后,张东仓没有忘记回报社会。他多次举办书画义卖活动,将所得善款用于帮扶困难退伍老兵和贫困群众。2008年汶川地震,他连夜创作20幅书法作品,通过义卖筹集15万元善款;2010年玉树地震,他再次带头捐款捐物,累计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书画作品。
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,张东仓被中国书画家职称评审中心评为一级美术师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礼书画家,并被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聘为书法客座教授。在高校课堂上,他不仅传授书画技艺,更讲述着自己的战斗经历和报国情怀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"艺术为人民服务"的宗旨。
四、战疫先锋:危难时刻的逆行身影
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。看到新闻里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的画面,张东仓心急如焚。虽然腿部伤残行动不便,也没有专业医疗知识,但他毅然决定:"我是老兵,国家有难,必须上!"
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历下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志愿服务队,每天清晨6点准时到达济南火车站,协助开展体温检测、信息登记等工作。初春的济南寒风刺骨,他拄着拐杖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,没有一句怨言。遇到不理解防控政策的旅客,他总是耐心解释;发现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主动帮忙搬运行李。同事们劝他多休息,他却说:"比起在战场上,这点累算什么!"
除了一线志愿服务,张东仓还发挥自身特长,组织书法界朋友开展抗疫书画义卖活动。他带头捐出1万多元伤残补助金,动员大家创作抗疫主题书画作品。在他的感召下,短短一个月内就筹集到27万元善款。他亲自联系物资供应商,购买口罩、防护服等紧缺物资,捐赠给历下区13个街道的社区工作者。
疫情期间,张东仓始终惦记着孤寡老人、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。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和补助金,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物资,走访慰问了50多户困难群众。在一次走访中,他得知一位独居老人因子女在外地无法返家,生活陷入困境,便坚持每周上门看望,帮老人买菜买药、打扫卫生,直到疫情缓解。
五、大爱无疆:永不停歇的公益脚步
多年来,张东仓始终践行着"退役不褪色,退伍不退志"的誓言。在他的家中,珍藏着厚厚的捐赠证书和感谢信,记录着他持续二十多年的公益之路。他先后帮扶困难退伍老兵100多人次,资助贫困学生30多名,向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累计达数百万元。
为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改善生活,他出资在老家修建了3公里水泥路,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;得知山区小学教学条件简陋,他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图书2000多册,为孩子们建起爱心图书室;每逢传统节日,他都会走访慰问敬老院,为老人们送去生活用品和温暖关怀。
面对媒体的采访和社会的赞誉,张东仓总是谦虚地说:"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、一名退役军人应该做的事。比起牺牲的战友,我做得还远远不够。"在他心中,战场从未消失,只不过从硝烟弥漫的前线,转移到了服务群众的一线。
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,张东仓用热血和汗水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。他是战火中浴血奋战的英雄,是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的标兵,是书画世界里传递大爱的艺术家,更是公益事业中永不疲倦的践行者。他的故事,是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长歌,激励着无数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。
【作者介绍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
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73cOSiVDefUCJVrb49_L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