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彩山东__全景影像,出彩山东!
关键词

战地寄情:镜头里凝固的家国赤诚

战地寄情:镜头里凝固的家国赤诚  


0.jpg

盛建伟)翻开压在箱底的相册,那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总让我眼眶发热。照片里,1985年深秋的老山炮阵地硝烟未散,战友们用碎纸片拼出的拜托贵报“向祖国问好,祝万家团圆”标语在风中微微颤动。作为亲历者,我用镜头定格的不仅是一张战地影像,更是一群铁血男儿最炽热的家国情怀。

那年3月,西南边陲的战云密布,我们67军接到对越反击作战命令后,迅速集结奔赴前线。火车载着满怀壮志的战士们一路向南,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苍茫原野渐渐变成了南方的湿热山林。抵达前线后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心头一紧:蜿蜒的战壕里积水未干,潮湿的猫耳洞散发着刺鼻的霉味,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枪炮声,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血腥混杂的气息。战士们顾不上休整,立刻投入到构筑工事、熟悉地形的紧张工作中,每一个人都清楚,一场恶战即将来临。

1.jpg

阵地生活的艰苦远超想象。潮湿闷热的环境滋生了大量蚊虫,战士们身上被叮得满是红肿的疙瘩;由于补给困难,新鲜蔬菜成了奢望,大家常常只能就着压缩饼干和咸菜充饥;更煎熬的是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孤独,只能在闲暇时,掏出贴身收藏的家人照片看上几眼,默默在心里诉说思念。但最让大家牵挂的,始终是远方的祖国与亲人。

临近中秋国庆双节时,炮兵团的气氛变得有些特别。尽管战火依旧,但战士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柔软。那天傍晚,我正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暗房冲洗照片,突然听到掩体外面传来一阵热闹的讨论声。推开帘子一看,只见刘忠仁攥着几张皱巴巴的信纸,正和几个战友围在一起,“咱们得让祖国知道,前线的兵娃子都记挂着他们!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,却充满力量。原来,战士们想在双节来临之际,向祖国和人民送上一份特别的祝福。

2.jpg

于是,十几个战士挤在狭小的掩体里,开始了这场特殊的“创作”。没有大张的纸张,就用刺刀将有限的信纸裁成小块;没有胶水,就扯下绷带蘸着面糊当黏合剂。大家小心翼翼地拼接每一片碎纸,粗糙的手掌在纸片上轻轻抚平褶皱,生怕弄破了这份珍贵的心意。“写‘祝万家团圆’的时候,手抖得厉害。”后来刘忠仁跟我说起时,眼里闪着光,“想起家里的爹妈,还有没娶进门的媳妇,就盼着仗早点打完,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回家团圆。”

作为战地摄影师,我全程见证着这一幕。看着战友们认真的模样,我的鼻子不禁发酸。我迅速调整相机参数,选好角度,将这份炽热永远定格。夕阳的余晖洒在炮阵地上,战士们身后的钢炮泛着冷冽的光,而眼前这张用碎纸拼成的祝福标语,却散发着最温暖的光芒。

3.jpg

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,我连夜冲洗照片,仔细装裱后,加急发往《人民日报》。等待的日子里,前线的战斗依旧激烈,每一次冲锋、每一场防守,战士们都拼尽全力。我时常会想起那张照片,担心它会淹没在战火与时间的洪流中。直到有一天,通信兵气喘吁吁地跑来,挥舞着一份报纸大喊:“登上了!登上了!”当看到“祖国在我心中,战士在我心中”的双向奔赴成为全国热议的主题,看到我们的照片赫然出现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时,整个阵地都沸腾了。

照片见报后,前线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战斗热情。战友们抚摸着报纸上熟悉的面孔,眼中闪烁着泪光:“祖国看到我们了!”这份来自祖国的回应,化作了无尽的力量。在后来的战斗中,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,战士们毫不退缩。记得一次激烈的炮战中,敌军的炮弹在离我们阵地不远处爆炸,弹片横飞。战友小李被弹片击中了手臂,鲜血直流,但他简单包扎后,又立刻回到岗位,大喊着:“祖国人民都看着我们呢,这点伤算啥!”那一刻,我深深懂得,战士们扛枪冲锋,为的不仅是保家卫国的使命,更是不辜负后方人民的牵挂与信任。

4.jpg

如今,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,但每当我凝视这张照片,耳畔仿佛又响起战友们裁剪纸片的沙沙声,眼前浮现出他们在炮火间隙书写祝福的专注神情。这张照片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,更是一堂永不褪色的爱国教育课。它时刻提醒着青年一代: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忠诚,永远是激励我们为祖国拼搏奋斗的精神丰碑。那些在战火中凝结的家国情怀,将永远闪耀,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心怀祖国,勇毅前行,为祖国和人民书写新的辉煌篇章。


【作者简介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


来源:军旅原创文学微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