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旅铸魂商海扬帆
——记邹城市中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峰
文图 / 盛建伟
在山东邹城的农资界,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,他就是徐士峰。这位曾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军人,退伍后投身商海,凭借军人特有的坚毅、果敢与智慧,将濒临倒闭的基层供销社打造成“全国示范基层社”,又带领农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为网络覆盖全市的连锁经营标杆。他的人生轨迹,是一部从军营到商海的奋斗史诗,更是一曲用诚信与责任谱写的创业华章。
军旅淬炼:生死考验铸就钢铁品格
1966年11月出生的徐士峰,在18岁那年怀揣着满腔报国之志,于1984年10月应征入伍,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。在15个月的生死考验中,他先后参加大小战斗20多次,用青春与热血诠释着军人的担当。
在收复失地的战斗中,他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,第一个登上敌占高地;在敌封锁区,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战友背水解渴;激烈炮火中,他三次勇救受伤战友,用行动践行着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的誓言。因英勇表现,徐士峰先后荣立二、三等功各一次,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被成都军区授予“对越自卫作战纪念功勋奖章”,获济南军区通令嘉奖,还被山东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人民功勋奖章”。
这段血与火的军旅生涯,不仅让他收获了荣誉,更塑造了雷厉风行、永不言败的性格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战场上没有退路,创业路上同样不能退缩。”这种钢铁般的意志,成为他日后驰骋商海的精神底色。
基层起步:创新实干激活供销活力
1988年,徐士峰退伍后被分配到香城供销社,担任文书和团支部书记。初到岗位,他就像一股清泉,为这个基层供销社注入了蓬勃活力。他组织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学雷锋、树新风,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,下乡支农、送货上门,主动为孤寡老人排忧解难。
在他的带领下,团支部成为基层供销社的生力军,其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。他个人也接连荣获共青团山东省委“新长征突击手”“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”“青年岗位能手”,以及济宁市“优秀团干部”“百优青年服务标兵”,邹城市“十佳杰出青年”“先进工作者”等称号,还当选为邹城市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届团代会代表。
1994年,徐士峰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。在香城供销社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,他主动请缨,将已倒闭的原供销社永红饭店改建成供销商场,并担任经理,带领10名员工艰难创业。为筹集启动资金,他四处求援,甚至变卖家中的电视机、组合家具,连父亲省吃俭用积攒的几千元钱也全部投入。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仅一年时间,商场就经营得红红火火,效益连月上升,彰显出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。1995年,他被提拔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兼商场经理,经过三年奋斗,商场职工发展到38人,年销售额超百万元,被济宁市评为“重合同,守信用单位”,他本人也连续两年被邹城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。
1997年3月,徐士峰升任供销社党支部书记、理事会主任,成为供销社的掌舵人。此时,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,曾是全国先进基层社的香城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,濒临倒闭。面对烂摊子,徐士峰没有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提出“激活机制、创新管理、提升素质、改善环境”的改革思路。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,投资兴建百货大楼和农资市场,构建起网络齐全、设施完善的经营格局;加强职工教育,提升全员素质,极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。
经过四年艰苦创业,香城供销社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,被打造成花园式单位,一跃成为“全国示范基层社”“山东省二十佳基层社”。全国供销总社和省、市各级领导亲临调研视察,省内外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,香城供销社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。徐士峰也因此被评为“全国供销系统先进个人”“百名拔尖人才”“山东省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”,还荣获济宁市“特殊贡献者奖”、邹城市“十佳经营管理者”等多项荣誉。2000年3月,因在供销工作中的突出贡献,他作为先模典型被科技部、全国供销总社选派赴日本参加农协研修学习,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交流经验。回国后,他被邹城市委组织部破格提拔为邹城市供销社党委委员,进入领导核心。
模式革新:连锁经营引领农资升级
随着供销系统改制,农资行业迎来大变革,化肥经营从供销社单一模式走向市场开放,竞争日趋激烈。徐士峰审时度势,于2001年带头创办了邹城市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农资企业——邹城市中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,正式开启“农资人”的新征程。
公司成立初期,面临“一镇布网、市场狭小、销量低、效益差”的困境。徐士峰积极探索新路径,通过团购、直销、批零兼营等方式提升效益,但他深知这些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长远发展。在调研中,他敏锐地发现农资连锁经营的潜力:通过发展网络经销商,实行统一品牌、统一购货配货、统一管理服务、统一定价销售,既能降低成本、减少中间环节,又能杜绝假冒伪劣产品,保障农民利益。
确定“连锁经营为主,直销、团购并举”的模式后,公司出台加盟连锁条件、信贷铺货、季节性预付款让利等优惠政策,按照“合理布局、划分区域”原则在全市发展连锁经销商。很快,经营网络扩展到邹城市各镇街,并辐射至曲阜、微山、鱼台、滕州等周边县市。目前,公司已设立7家分公司,拥有80多家连锁经销商,搭建起“公司—经销商—农户”紧密链接的桥梁,实现了经营与效益的同步增长。
为规范农资经营渠道,更好服务“三农”,徐士峰牵头成立邹城市化肥农药种子流通协会,当选会长和党支部书记,成为全市农资行业的领军者。他常对员工说:“农资经营连着农民的饭碗,我们必须走得稳、走得远。”
诚信立企:服务为本赢得市场口碑
“诚信是军人的底色,更是企业的生命线。”徐士峰将军旅生涯中坚守的诚信品质融入企业经营,确立了“弘扬孔孟之乡农业文化,打造邹城农资第一品牌”的理念,提出“讲诚信、重质量,求双赢、同发展”的承诺。
为保证产品质量,他深入学习农资生产工艺、规格、功效及识别知识,亲自考察供货企业,只选择两到三个品牌质量好、信誉高的高端产品合作,坚决杜绝低劣产品。他对员工严格要求:“卖中农肥,首先要做诚信人,不合格的肥料一粒也不准流向市场。”公司向经销商和农户印发“诚信宣言”,承诺质量与服务,为购肥户发放信誉卡,建立大客户档案,定期走访回访,用行动赢得信任。在邹城,农民们常说:“中农公司的产品质量最好,俺信得过,买得放心。”
徐士峰深知,农资企业不仅要卖产品,更要送服务。他提出“全方位、多层面科技为农系列化服务”理念,要求员工学好农资知识、掌握营销技巧、真诚服务客户,做农民的知心朋友。公司每年举办2—3期农资知识、新产品推介、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培训班,邀请农业专家和厂方技术人员授课,让经销商既会卖肥,又懂肥、讲肥,成为“化肥通”“宣讲员”。
在服务实践中,公司坚持“布网与示范相结合”,在邹城市大束、千泉、石墙等镇街及周边部队农场培育300多亩农作物和果蔬示范园、示范田,用典型引路。成立农化服务中心,选派退休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、大棚、果园指导科学种植;购置测土仪器、投影仪等设备,下乡免费测土,放映农技知识和产品宣传专题片,在电视台长期展播产品信息,多形式教农民科学种田、识别真假化肥。
进入信息时代,公司建立农化服务网站,开设“庄稼医院”,定期发布市场信息。凭借对政策、原材料供应、进出口指标和企业开工状况的精准分析,徐士峰总能准确预测化肥价格涨跌趋势,并通过会议培训、信息推送等方式指导经销商规避风险、增加收益。
靠诚信与服务,公司先后荣获“全国百佳(优秀)农资经销商”“山东省农资经营优秀诚信企业”“全国农资流通成长企业奖”等称号,成为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会员单位。徐士峰也获得“全国2011年度城市领军人物”“全国百名杰出军旅华商人物”等荣誉。
情系公益:责任担当彰显军人本色
“脱下军装,军人的责任感不能丢。”徐士峰始终铭记军人使命,乐于助人、善施解困,用爱心回报社会。香城中心校危房改造时,他带头捐资5000元,还动员职工捐款助学;得知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,他送去学费和学习用品;看到孤寡老人生活困难,他登门看望,送去钱物解燃眉之急。
在电视上看到因车祸致残、生活无着的张元斌后,他亲自前去慰问并送去2000元钱,让伤者感动落泪。长江抗洪、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,他不仅自己捐款16000元,还要求在成都理工大学上学的女儿赴抗震救灾一线,让当兵的儿子为灾区捐款。多年来,他累计捐款近10万元,用真情诠释着“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”的誓言。
扬帆远航:初心不改迈向崭新征程
回望来时路,徐士峰从军营到供销社,从濒临倒闭的基层社到全国示范社,从初创农资公司到连锁经营标杆,每一步都印刻着奋斗的足迹。如今,他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,正规划着更广阔的蓝图:立足农资主业,向商业超市、农田开发、地产等领域拓展,在服务“三农”的道路上创造更大业绩。
“我的命定目标和道路,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,而是行动,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,实现人生的价值。”这是徐士峰的人生信条。这位从战场走来的商海跋涉者,正带着军人的坚毅与创业者的激情,在时代浪潮中继续扬帆远航,向着更高的目标破浪前行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他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,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人在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。
【作者简介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