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彩山东__全景影像,出彩山东!
关键词

歌声里的赤诚:退伍兵李思彬的“双向奔赴”

5.jpg

敬老院的舞台不高,红绸子在风里轻轻晃。李思彬握着话筒唱起《慈母》时,台下坐得笔直的张大妈忽然红了眼眶。一曲终了,老人颤巍巍递过双绣着“平安”的鞋垫:“孩子,你唱到我心坎里了,俺认你当干儿子。”

这双鞋垫,李思彬后来交给了单位。在他心里,这不是普通的礼物,是歌声与人心的“双向奔赴”——就像他二十多年来,用歌声在军营与乡土间架起的那座桥。

1.jpg

海岛军营:把歌声种进礁石缝里

2005年的内长山要塞,海风裹着咸涩刮过礁石。刚到文艺宣传队的李思彬,背着手风琴跟着队伍上岛。“四为精神”——以海岛为家、以艰苦为荣、以无私为乐、以奉献为本,是刻在每个官兵心里的信条,也成了他歌声的底色。

那时岛上条件苦,有的小岛只有几十名官兵,半个月才能通一次船。李思彬和战友们扛着乐器,踩着湿滑的礁石登岛,往往刚放下行李就搭起简易舞台。烈日下,他唱《士兵情》,汗水混着海水打湿军装;寒风里,他演自编的小品,把哨所故事唱成歌。有次在一个偏远小岛,战士们凑了半筐海菜包饺子,他就着煤油灯改歌词,把战士们巡逻的路线、想家的模样都写了进去。“李思彬的歌,唱的就是咱心里的话。”老兵们常说。

三年军营,他走遍要塞区10多个岛屿,写下20多首兵味十足的歌,演出场次记不清了,只记得每次谢幕时,官兵们扯着嗓子喊“再来一个”,那声音比海浪还响亮。

4.jpg

沂蒙乡土:让歌声沿着田埂生长

2010年,李思彬退伍回到临沂。站在熟悉的沂蒙大地上,他听见了另一种呼唤——那是田间地头的吆喝,是厂矿车间的机器声,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。

“咱是沂蒙兵,得把咱的根唱给更多人听。”这成了他的新信条。作为临沂市音乐家协会理事,他带着团队跟着文旅局下乡,每年200多场演出,舞台就在麦秸垛旁、大棚边上、村口老槐树下。天不亮就出发,自带馒头咸菜当午饭,乐器箱子上落着尘土,他的歌声却亮得像沂蒙的太阳。

在沂南景区的大年初五,零下几度的天气里,他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唱《春暖沂蒙》,台下老乡们举着手机录像,有人喊:“思彬,再来首《乡亲》!”;在敬老院,他俯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擦去嘴角的饭粒,再唱一首《慈母》,老人们的掌声里带着哽咽;在厂矿车间,他把工人的故事写进歌里,《法韵和风》唱出了法治温情,《临沂等你来》成了城市的“声音名片”。

“演200多场不累吗?”有人问他。他总指着身后的团队笑:“你看老乡们凑过来的眼神,比任何奖杯都重。”

8.jpg

初心不改:把奉献唱成永恒的调

如今的李思彬,头衔不少:全国学雷锋“最美爱心使者”、山东省青歌赛民族唱法一等奖、“最美拥军人”……但他最在意的,是“沂蒙民歌传唱人”这重身份。

原创的30多首歌里,《士兵情》藏着军营记忆,《回乡曲》写满对故土的眷恋,《爱在大东北》是走南闯北的共情。而更多时候,他在做“传声筒”——每周二、四晚上,准时出现在灯塔之光合唱团的排练室,教退役军人唱歌,把军营的歌、沂蒙的歌,一句句教给那些和他一样曾穿军装的人。

每年八一,他雷打不动带着团队去部队慰问,唱起《士兵情》时,台下年轻战士的敬礼,总让他想起内长山要塞的岁月。“军装脱了,兵心不能脱。”他说。

从海岛军营到沂蒙乡土,李思彬的歌声里,始终跳动着两个字:赤诚。是军人的赤诚,把艰苦唱成勋章;是文艺工作者的赤诚,把乡土唱成诗行;是沂蒙儿女的赤诚,把奉献唱成永恒的调。就像那双绣着“平安”的鞋垫,针脚里藏着的,正是人心对这样的歌者最深的敬意。

【作者介绍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

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Tcq1_P-Uf-SiPWwMxkrXf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