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笔纵横绘乾坤 壶韵龙章展担当
——艺术家张大林的多维艺术人生探秘
文图 / 盛建伟
一、青州沃土育初心:艺术萌芽的文化溯源
在素有“海岱明珠”美誉的山东青州,千年文脉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这片土地。自汉代设郡以来,这里文人墨客辈出——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此留下《金石录》的学术佳话,北魏郑道昭的云峰山摩崖刻石至今闪耀着书法艺术的光辉。张大林便生长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,古巷中斑驳的砖瓦、博物馆里珍贵的书画遗迹,都化作无声的艺术启蒙老师。青州独特的文化基因,不仅滋养着他对美的感知,更在他心中播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,让古城文脉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得以延续与升华。
二、京华求学铸根基:传统精髓的深度汲取
为突破地域艺术的局限,张大林毅然“负笈京华”,投身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等艺术大家门下深造。在名师的指导下,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笔墨技法,更深刻领悟到“书画同源”“以书入画”的艺术真谛。这段求学经历,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:课堂上对历代经典书画的临摹解析,让他触摸到传统艺术的筋骨;与同窗的思想碰撞,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。张立辰老师对艺术本体的敬畏与追求,深深烙印在张大林心中,成为他日后创作始终坚守的理念——既要扎根传统,又要在当代语境下重建与历史对话的桥梁。
三、刀笔纵横开新境:篆刻艺术的独特探索
“刀笔相师”是张大林艺术创作的鲜明旗帜。他尝试将书法灵动多变的笔意融入刻刀之中,让坚硬的石材成为承载艺术灵魂的载体。然而,这一艺术语言的形成充满艰辛:石材的硬度与书法的柔美本是天然矛盾,如何在方寸之间展现笔墨韵味?不同石材的纹理、密度差异,又该如何应对?面对重重挑战,张大林一头扎进工作室,日夜钻研。他反复试验不同刀法对线条的影响,深入研究寿山石、青田石等材质特性,临摹古代篆刻大家作品揣摩神韵。历经无数次失败与顿悟,他终于实现了刀与笔的完美统一,形成“刀笔从心,纵横不羁”的艺术风格。如今,他的篆刻作品既有书法的飘逸洒脱,又有金石的古朴苍劲,在当代篆刻界独树一帜。
四、四君子韵寄精神:传统题材的时代诠释
梅兰竹菊“四君子”,是张大林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。自宋代文人画兴起,“四君子”便成为中国艺术家表达品格追求的经典符号。张大林对它们的偏爱,源于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——梅之傲骨、兰之清雅、竹之挺拔、菊之隐逸,无不暗合着中国文人的价值理想。在他的笔下,“四君子”早已超越自然物象,成为“养吾心”的精神寄托。面对当代社会的浮躁风气,张大林希望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构图,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向往。无论是寒冬绽放的红梅,还是月下清幽的兰草,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坚守与传承的力量,引发观者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。
五、传承创新双驱动:艺术理念的辩证实践
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下,张大林有着清醒的认知与独特的实践。他秉持“师古而不复古,创新而不逐新”的理念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。一方面,他深入研究历代艺术经典,从《芥子园画谱》的笔墨程式到八大山人的构图精髓,力求吃透传统艺术的精髓与规律;另一方面,他密切关注当代审美趋势,大胆引入现代艺术的色彩构成与空间表现手法。例如,在一幅描绘竹子的作品中,他保留了传统水墨的留白技法,却以抽象的几何线条勾勒竹影,让作品既有传统韵味,又充满现代气息。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求变,而是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深刻挖掘,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范例。
六、缘起国宝悟匠心,壶韵龙章显担当:跨界创作的时代表达
中华龙壶作为当代艺术瑰宝,由季汉生先生创意设计、曹安祥大师精心制作,不仅被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纳入试题,更被誉为“当代国宝”。张大林曾在学习强国上发表《中华龙壶被誉为当代国宝,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之我见》一文,深入剖析这一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巧思。正是对中华龙壶的深入研究与感悟,激发了他在壶艺创作领域的探索热情,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融合的无限可能。
受此启发,张大林在壶艺创作上开启了独特的探索之路,并取得斐然成绩。他以龙文化为核心创作的系列壶艺作品,同样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造诣。龙,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,承载着团结、勇敢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在设计中,他巧妙地将龙的形态与壶的实用功能相结合:壶盖以龙头为钮,龙须自然垂落;壶身浮雕龙纹,鳞片细腻逼真;壶嘴与壶把则化用龙身曲线,流畅而富有动感。整把壶内外呼应、主题鲜明,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准,更传递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、共赴复兴的时代精神。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,更是当代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深情礼赞。
七、艺海扬帆启新程:未来探索的多元图景
谈及未来,张大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他计划进一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,在刀笔艺术与壶艺创作领域持续突破。在材料创新上,他将尝试与金属、陶瓷等材质结合,探索不同质感碰撞产生的艺术效果;在表现形式上,他希望融入数字艺术元素,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。同时,他积极投身艺术传播事业,计划在国内外举办巡回展览,开展艺术讲座与工作坊,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。张大林坚信,只有让艺术走出象牙塔,走进大众生活,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。
从青州古城的艺术萌芽,到京华学府的沉淀积累;从刀笔篆刻的独辟蹊径,到壶艺创作的跨界突破,张大林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。他的艺术人生,不仅是个人追求的生动写照,更是当代艺术家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典范,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【作者介绍】盛建伟,山东省微山县人,1962年4月出生,1980年11月入伍,研究生学历,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,大校军衔。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,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,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,费县县委常委、县人武部政委,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》《军旅如歌》《沂蒙精神沂蒙兵》《大爱沂蒙》《沂蒙红商》等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