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彩山东__全景影像,出彩山东!
关键词

沈连雪:半生逐古,守一方民间收藏的烟火与星光

图片1.png

       (文图 / 盛建伟)在山东济宁任城区的老巷深处,藏着一位与古物对话半生的“追光者”。1969年出生的沈连雪,从16岁初探古玩城的懵懂少年,到如今坐拥百件真品的民间收藏家,他的故事里浸着泥土与岁月的沉香,也藏着普通藏家的甘苦与执着。


一、少年逐梦:在真伪交错中凿光

       “那时候兜里揣着攒了三个月的零花钱,在济南古玩城转了一整天。”回忆起入行初心,沈连雪的眼睛仍泛着光。上世纪80年代的古玩市场混沌初开,仿品横行,少年沈连雪用省吃俭用的钱换过唐三彩赝品,也曾为一套“明代铜钱”花光学费——那些打眼的经历,如今都成了他口中“交学费的故事”。

图片2.png

       为了练眼力,他泡图书馆啃《中国陶瓷史》,跟着老师傅蹲守乡下“铲地皮”,甚至在景德镇窑址一待就是半个月。“真东西会说话。”他摩挲着案头的马家浜文化陶壶感慨,“陶器上的绳纹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指纹,官窑瓷的釉色里藏着御窑厂的晨昏。”这份对器物的敬畏,让他在十年间“去伪存真”,逐渐筛出百余件心头好。


二、镇宅之宝:两件器物里的文明密码

       在沈连雪的藏室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宣德御窑四方倭角瓶。瓶身以苏麻离青料绘缠枝莲纹,釉面泛着“橘皮纹”,底部“大明宣德年制”双圈款字迹沉郁。“台北故宫有件同款,咱这只从胎土到发色都对得上。”他介绍,此瓶采用元代以来的麻苍土二元配方,胎体坚致如铁,历经六百年仍散发着“宝光”。在民间收藏圈,这类官窑重器大多湮没于历史尘埃,能遇其一,堪称机缘。

图片3.png

       另一件“心头肉”是西周陶罐。2015年在江西遇此罐时,卖家开价让沈连雪咋舌。“整整三年,我卖了两套老家具,跑了七趟南昌。”最终成交那日,他抱着陶罐在 motel 里端详整夜:器物肩部的饕餮纹虽已模糊,却刻着商周先民对神明的敬畏;器底的烟炱痕迹,似还飘着三千年前祭祀的烟火。“这不是‘物件’,是文明的碎片啊。”


三、民间收藏的冰与火:热爱之外,皆是生活

       谈起收藏困境,沈连雪的语气里多了份无奈。“前阵子在洛阳遇见件汉代错金博山炉,开价80万,我站在摊位前磨了三小时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它被人买走。”民间藏家既非富豪,亦非机构,常需在柴米油盐与心头好间权衡——为凑钱买西周陶罐,他曾瞒着妻子抵押了代步车;为保护藏品,家中衣柜里全是防潮箱,孩子的玩具柜成了“青铜器专列”。

图片4.png

       但他始终相信,民间收藏是文物保护的“毛细血管”。“博物馆里的宝贝是大树,我们手里的残瓷片、老陶罐,就是树下的泥土。”这些年,他义务为社区举办“古物小课堂”,带着孩子们用陶土复刻马家浜陶壶,“想让年轻人知道,老祖宗的智慧不在课本里,而在这些能摸得着、看得懂的‘老东西’里。”


四、时光淬炼的答案:收藏即人生

       暮色浸染藏室时,沈连雪常对着满架器物出神。宣德瓶的钴蓝与西周陶罐的土黄遥相呼应,仿佛一条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。有人笑他“守着一堆破铜烂铁”,他却觉得,每个器物都是一段未被书写的历史——马家浜陶壶的流口曾盛过长江水,宣德瓶的窑火曾映红景德镇的夜空,西周陶罐的主人或许在某个战乱之夜将它埋入地下,期待后人重启......

图片5.png

       “收藏不是囤积,是和古人做跨越时空的‘接力’。”沈连雪说这话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在青瓦上。这位年过半百的藏家,仍在为下一件“有缘之物”攒钱、奔波,用半生光阴,在民间收藏的星河里,点亮属于自己的那颗星。

图片6.png

图片7.png